Netflix 記錄片《深海陰謀》以驚人數據及血腥畫面曝露了商業捕魚多個陰暗面,隨即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迴響。雖然記錄片成功引起大眾關注海鮮背後的環保議題,卻有不少漁業科學家紛紛指出記錄片當中有不少言論及數據均含誤導成份,甚至失實,呼籲觀眾不要「照單全收」。
「2048年的海洋將無魚可捕」的言論來自一份2006年,被認為過時的研究。
發表該份研究的作者早在2016年已指出,最新的科學模型已推翻「2048年的海洋將無魚可捕」的言論。
根據最新的估算,如果人類繼續現時的捕魚方式,全球有88%的魚類資源將會在2050年耗盡。
但是,若我們能以可持續的方式來管理所有漁業,全球97%的魚類資源回復繁盛的狀況。
與此同時,另一份2020年的研究指出在大部分受監管的魚類資源中,魚類數量正顯示上升趨勢。另一邊廂,未受監管的魚類資源情況則不如理想[2]。
簡單說,如果魚類資源能受到適當監管,年年有魚並非難事。
《深海陰謀》提到,大型商業捕魚常誤捕其他非平常食用的海洋生物,包括海豚、鯨魚等,更指出全球有40%的漁獲均被丟回大海,令寶貴的生命無辜犧牲。
可惜的是, 「全球有40%的漁獲均被丟回大海」事實上並不正確。
首先,「誤捕」與「拋棄漁獲」兩者本來就是不同的概念。「誤捕」或「意外捕撈」是指目標品種以外被捕撈上來的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中,漁民認為具市場價值的均會被送到市場販賣。餘下來的則會被丟回大海之中,並稱為「拋棄漁獲」。
因此,40%的數字是指「誤捕」的數量。根據2017年的研究,全球被拋棄的漁獲佔
總漁獲量約10-20% [3]。奇怪的是,被拋棄的漁獲中,大部份為具商業價值的魚種,意味住這些被浪費的漁獲很可能來自未受監管的漁業。
雖然記錄片直指可持續漁業並不存在,但不少漁業科學家均認為我們可以透過「最大持續生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這個概念來管理魚類資源,以逹至可持續漁業的目標。
「最大持續生產量」(MSY) 聽似複雜,但並不難理解:
簡單說,適當地捕魚能夠提供美味的海鮮之餘,也可維持魚類資源的長遠健康。
遺憾的是,全球有34%的漁業均出現過度捕撈(捕魚數量高於MSY)的情況。但向好一方面看,餘下66%的漁業暫時仍然健康。
若你為保衛海洋資源出一分力,除了戒掉海鮮外,最直接的做法是選擇來自健康、具規管漁業的海鮮。
WWF-HK的《海鮮選擇指引》列出了多款來自健康漁業的環保海鮮,例子包括日本的野生帶子。選擇環保海鮮,應比戒掉海鮮容易。
要保育海洋,除了減少食用海鮮或選擇環保海鮮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頭腦清醒,時常審查資訊的真確性。
例如當某機構聲稱某海鮮產品為可持續產品時,我們應先弄清楚該機構對可持續的定義,以及認清該機構的可信性,方能選購真正環保的海鮮產品。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中,誤導人或失實的資訊除處可見。與其隨便相信網上資訊,何不多做fact check,自行發掘真相?
作者:Renee Lam
[1] Worm, Boris. “Averting a global fisheries disas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 no. 18 (2016): 4895-4897.
[2] Hilborn, Ray, Ricardo Oscar Amoroso, Christopher M. Anderson, Julia K. Baum, Trevor A. Branch, Christopher Costello, Carryn L. De Moor et al. “Effective fisheries management instrumental in improving fish stock stat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 no. 4 (2020): 2218-2224.
[3] Zeller, Dirk, Tim Cashion, Maria Palomares, and Daniel Pauly. “Global marine fisheries discards: A synthesis of reconstructed data.” Fish and Fisheries 19, no. 1 (2018): 30-39.
[4] FAO. 2020.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20. Sustainability in action. Rome. https://doi.org/10.4060/ca9229en
環保海鮮標籤指南
網店指南
餐廳指南
街市魚指南
業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