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估算,全球近一半的海鮮均透過水產養殖得來

但是,養殖就等於環保嗎?

用野生魚餵飼養殖魚
或影響野外族群數目

某些肉食魚種需要吃3-15公斤的野生漁獲才能長出1公斤的魚肉。

這些被當作飼料用的野生漁獲往往包含其他常見食用品種的魚苗,如沙甸魚、鯷魚(銀魚)等。

除了以野生魚作飼料外,一些養殖場更會在野外捕撈魚苗,然後在人工環境下培育這些魚苗長大。用此方法養殖出來的魚類,或未能完全減低海洋的負擔。

資料來源: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中國海洋幼雜魚捕撈現狀及對中國可持續漁業發展的啟示》調研報告,
The use of wild fish as aquaculture feed and its effects on income and food for the poor and the undernourished,
FAO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破壞環境 污染水源

管理不善的水產養殖場除了能破壞原本的自然環境,更可能污染用來養魚的水源。

以養殖蝦為例,由於養蝦塘需要在沿海潮間帶興建,興建過程時常需要砍伐紅樹林。根據環境正義基金會,全球有38%的紅樹林損失都能歸咎於養蝦業。

另外,養殖業難免產生魚類排泄物、食物殘渣、死魚等污染物。如不妥善處理便直接排出廢水,養殖魚類亦能污染水源。在密集式的養殖業中,魚類疾病和寄生蟲均為常見問題。為控疾,一些魚農或會使用抗生素以及有害的化學物質(如孔雀石綠等),進一步加深污染問題。

資料來源: Mangroves: Nature’s Defence Against Tsunamis

問題根源:

管理不善

由於水產養殖業是一個新興並且發展急速的行業,水產養殖業現時還未能全面實施有效的管理及作業守則。

現時,一些國家仍未有針對水產業的法律及規條。而有些國家即使有立法規管,鬆散的行政架構亦為執法帶來困難。

如有關水產養殖場為於較偏僻的地區,於偏僻地區設立發牌制度以及營造社區參與也並非易事,令執行水產養殖業法律及規條難上加難。

資料來源: FAO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你可以做甚麼?

管理不善的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往往被視為上述問題的根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作出以下行動,

減少個人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1

減少食用海鮮

減少食用海鮮的次數、數量、或種類

2

選擇環保海鮮

選擇以可持續方式捕撈或養殖得來的海鮮

環保海鮮是在捕撈或養殖過程中相對地減低對環境影響的海鮮。環保海鮮通常有以下特點:

  • 盡量減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
  • 避免過度捕撈目標物種
  • 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或水產養殖場,關顧海洋資源的長遠健康

識揀海鮮

善用海洋資源,讓下一代可以繼續享用海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