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個環保海鮮標籤均來自不同的機構,每個標籤均對「環保海鮮」有不同的定義或標準。
因此,我們建議消費者先深入了解每個機構發出標籤的準則,
如評估範圍、檢討的頻密程度、評估過程的透明度,以作出最明智的選擇。

第三方認證標籤
自我認證標籤
其他標籤
第三方認證標籤
附有這些標籤的海鮮經過獨立機構認可,符合一系列環保海鮮認證標準,但各個認證標準可能不同。
自我認證標籤
載有這些標籤的海鮮經過自我檢測及認證,符合該機構設立的測試及審批標準。
其他標籤
除上列標籤外,你亦有機會遇到以下標籤,但我們未能確認有關標籤背後的審批準則。

常見問題

環保海鮮即是以盡量避免傷害環境的方式捕捉或養殖的海鮮。這些海鮮產品多數來源清晰,而且來自監管良好的漁業或養殖場,讓消費者可以選擇有助保持海洋生態健康的海鮮,為保育海洋資源出一分力。

在實質層面上,環保海鮮應符合只少一項下列條件:

  • 海鮮從合法途徑得來
  • 捕魚方法能有效減少對非目標品種的影響 (減少誤捕)
  • 魚類族群受到適當的管理
  • 避免使用具破壞性的捕魚方法
  • 捕魚目標並非瀕危物種
  • 養殖海鮮的飼料以可持續方式產生

每一個漁業有其獨特作業的地區、特定的魚種以及特定的捕魚方法。國際上,不同的組織會使用不同的準則來判定一個漁業是否可持續,而最常見的準則包括下列數項。

  • 魚類族群應處於健康的狀況,並有足夠的數量去承受捕撈壓力 (換言之捕撈速度不應過快,以容許魚類族群有喘息及繁殖空間)
  • 捕魚過程應盡量減少意外捕撈非目標品種的頻率
  • 良好的漁業管理應考慮該地區的生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當地的社和經濟。
  • 良好的漁業管理應該顧及魚類族群的健康、糧食的供應、並平衡各方面的利弊。

雖然養魚表面上對野外的魚類沒有影響,但缺乏完善管理的水產養殖方法亦可以對環境造成莫大的傷害。
以下是幾個正面以及負面的例子。

正面例子

花尾龍躉
養殖方法: 室內水循環系統

使用室內的系統能避免開墾自然環境的需要 ,控制污水對大海的影響,並局限疾病傳播。
因此,室內養殖的花尾龍躉是一個環保海鮮選擇。

貝殼海產 (如象拔蚌、蠔、蜆)
養殖方法: 灘塗養殖,及懸垂漁網

由於貝殼主要靠進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維持生命, 養殖戶並不需要餵飼貝類海產,避免了飼料的可持續性問題。
因此,養殖貝殼海產對環境以及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有限。

負面例子

沒有環保認證的養蝦養殖方法: 戶外蝦塘

大部分的養蝦水塘均涉及開闢天然的紅樹林或潮澗帶地區。曾有研究發現,全球38%的紅樹林損失均可以歸咎於養蝦業。
紅樹林是抵擋風浪的天然屏障。因此,失去紅樹林對當地人的安全以及生計能成不能估計的影響。

改進中的例子

黃花魚
養殖方法:浮式網箱

由於黃花魚屬肉食性魚類,養殖黃花魚需要從野外捕撈其他魚類作餵飼黃花魚用。這些「飼料用」魚類包括鯷魚等超過100種不同魚類品種。
有環保團體估計,每生產1公斤的黃花魚肉,就需要投放5公斤的野外魚類。
因此,養殖黃花魚能對其他野外的魚種構成壓力。
可幸是,現時中國大陸一些養殖場開始使用豆粕製的配方飼料代替魚類,以減少養殖黃花魚對野外魚類影響。

市面上充斥著不同的可持續海鮮標籤。每個標籤都來自具有不同的機構或計劃,背後有不同的認證準則。

要知道一個標籤或認證是否可靠,我們建議消費者留意以下幾點:

 

1. 在認證過程中,評估範圍包含了甚麼? (對野外魚類數量、誤捕、環境影響、漁工待遇、漁業管理等有甚麼要求?)

 

2. 在認證過程中,誰負責進行評估? (評估人員是受聘於、還是獨立於有關認證機構?)

 

3. 有關認證準則是否被定期檢討?

 

4. 設立認證準則的過程是否透明?

 

5. 有關認證準則是否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指引?

 

6. 其他科研機構或海洋保育組織是否認可有關認證準則?

 

你可以透過瀏覽個別認證機構的官網來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或參考 Global Sustainable Seafood Initiative (GSSI)認受的可持續海鮮標籤。

GSSI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指引(如The FAO Guidelines of Ecolabelling of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from Marine/Inland Capture Fisheries),評估市面上的可持續海鮮標籤,為符合指引的標籤提高認受性。

目前,GSSI 認可的標籤包括MSC、ASC、BAP、RFM等。

冰鮮海鮮

在日常生活中,購買WWF-HK海鮮選擇指引中屬於「建議」或「想清楚」類別的海鮮會通常比「避免」類別的海鮮便宜。

這是因為不少「避免」類別的海鮮都已被過度開發,野生數量稀少,令價格自然高漲。

同樣道理,「建議」或「想清楚」類別的海鮮的野生數量多數較穩定,能在市場上維持一定數量的供給以及穩定的價格。

 

急涷海鮮

從價錢角度看,由於越來越多漁業獲得可持續認證,不少持有可持續認證的環保海鮮價格也變得大眾化,和未被認證的海鮮看齊。

而從性價比角度看,購買持有可持續認證的急涷海鮮也可確保海鮮的質素。

例如,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認證的海鮮均來自較潔淨以及較少用化學品的農場。除此以外,消費者更可追溯海鮮產品所來自的農場,為食物安全提供多一份保障。

 

外出用膳

香港有不少價錢相宜的餐廳甚至是小食店均提供可持續海鮮的選擇。瀏覽我們的環保海鮮餐廳指南,便能找到這些餐廳。

參考「海鮮選擇指引」

只要食前問清楚三條問題,便能知道海鮮有多環保。

1. 你選擇的海鮮是哪個品種?

2. 你選擇的海鮮是從那裡來?

3. 你選擇的海鮮是野生或是養殖的?

集齊三項資訊,即可根據「海鮮選擇指引」查看有關海鮮到底屬於「建議」、「想清楚」、抑或是「避免」類別。如果你在外遊,你也可以參考當地的海鮮選擇指引,選擇當地的環保海鮮。

 

認實環保海鮮標籤

除了參考海鮮選擇指引外,你也可以留意不同的環保海鮮認證。
由於不同的認證均有不同的認證準則,我們建議消費者先理解認證準則及過程,然後再選購持有可靠認證的環保海鮮。

 

在餐廳選擇環保海鮮

香港有不少餐廳均有提供環保海鮮選擇。在餐廳用膳時,除了可以參考海鮮選擇指引外,也可以多加留意餐牌上「環保魚」、「環保海鮮」、「可持續海鮮」等字眼,以選擇環保海鮮。你也可以留意「餐廳指南」,發掘提供環保海鮮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