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九年,食物安全中心於兩成淡水魚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
孔雀石綠原是一種工業染料,但不幸被某些養魚場用於控制魚類疾病。孔雀石綠毒性極高,能致癌之餘更能破壞基因。
基於其毒性,本港法律禁止所有食物含有任何孔雀石綠。
食物安全中心曾於急涷的沙巴龍躉(被標籤錯誤為老虎斑)中發現孔雀石綠,也在街市的淡水魚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有關抽查發現桂花魚的孔雀石綠毒性最強,每公斤含有6.9毫克的孔雀石綠。
為避免攝取孔雀石綠,政府呼籲市民應從可靠來源購買魚類,並應避免光顧無牌檔販。
資料來源:
Cap. 132AF Harmful Substances in Food Regulations
桂花魚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
沙巴龍躉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
在過去二十年間,誤吃含雪卡毒魚類而中毒的案件不時在香港發生。
雪卡毒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產生,並透過食物鏈累積於珊瑚魚中。雪卡毒通常在熱帶及亞熱帶太平洋一帶的魚類中發現。 把魚類煮熟並不能破壞或移除雪卡毒毒素。 雪卡毒可為神經及肌肉功能帶來負面影響,也可引致低血壓、心跳減慢、呼吸困難、甚至在嚴重案件中導致癱瘓。
在香港,雪卡毒通常在珊瑚魚中發現,包括西星斑、燕尾星、東星斑、紅鰽、蘇眉、油𩺬等。
資料來源: 雪卡毒魚類中毒
為確保海鮮合法及適合食用,貼上正確的產品標籤是第一步。
在香港,錯誤或資訊不足的海鮮標籤並不罕見。有環團曾在超市發現紅鱲刺身被標作波鱲刺身,
亦曾發現西星斑被標籤作市價高兩倍的東星斑。
香港從多逹150至170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進口海鮮。
然而,不少進口香港的海鮮均未有附帶清晰的基本資料,例如品種、來源地、以及捕撈或養殖方法等。
於進口海鮮入本港的過程中,並沒有強制需要呈上入口許可證或由海鮮來源地發出的健康證書,令來歷不明的海鮮有渠道流入香港。
減少食用海鮮的次數、數量、或種類
選擇以可持續方式捕撈或養殖得來的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