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產可含有多種毒素

重金屬及致癌物質

二零二零年七月,消費者委員會在46款罐頭海鮮中發現以下重金屬超標:

  • 鎘:  於九成沙甸魚樣本,以及六成吞拿魚樣本中發現。能引致慢性中毒。
  • 砒霜: 於超過七成沙甸魚樣本中發現。能引致神經系統以及心血管疾病。
  • 多氯聯苯: 在過半沙甸魚樣本中發現。可以致癌,損害免疫及生殖系統,及影響中樞神經發展。
  • 甲基汞(水銀): 在超過九成吞拿魚樣本中發現。由於水銀可以妨礙胎兒發展及破壞神經系統,消委會建議孕婦以及有打算懷孕的婦女應避免食用吞拿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

資料來源: 46款罐頭魚檢出砷、汞、鎘、或鉛等金屬污染物  樣本間鈣質及蛋白質雖豐富仍須提防攝入過多鈉

孔雀石綠

二零一九年,食物安全中心於兩成淡水魚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

孔雀石綠原是一種工業染料,但不幸被某些養魚場用於控制魚類疾病。孔雀石綠毒性極高,能致癌之餘更能破壞基因。

基於其毒性,本港法律禁止所有食物含有任何孔雀石綠。

食物安全中心曾於急涷的沙巴龍躉(被標籤錯誤為老虎斑)中發現孔雀石綠,也在街市的淡水魚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有關抽查發現桂花魚的孔雀石綠毒性最強,每公斤含有6.9毫克的孔雀石綠。

為避免攝取孔雀石綠,政府呼籲市民應從可靠來源購買魚類,並應避免光顧無牌檔販。

資料來源:
Cap. 132AF Harmful Substances in Food Regulations
桂花魚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
沙巴龍躉樣本中發現孔雀石綠

雪卡毒

在過去二十年間,誤吃含雪卡毒魚類而中毒的案件不時在香港發生。

雪卡毒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產生,並透過食物鏈累積於珊瑚魚中。雪卡毒通常在熱帶及亞熱帶太平洋一帶的魚類中發現。 把魚類煮熟並不能破壞或移除雪卡毒毒素。 雪卡毒可為神經及肌肉功能帶來負面影響,也可引致低血壓、心跳減慢、呼吸困難、甚至在嚴重案件中導致癱瘓。

在香港,雪卡毒通常在珊瑚魚中發現,包括西星斑、燕尾星、東星斑、紅鰽、蘇眉、油𩺬等。

資料來源: 雪卡毒魚類中毒

海鮮標籤不足或出錯

為確保海鮮合法及適合食用,貼上正確的產品標籤是第一步。

貴價買平魚?

在香港,錯誤或資訊不足的海鮮標籤並不罕見。有環團曾在超市發現紅鱲刺身被標作波鱲刺身,
亦曾發現西星斑被標籤作市價高兩倍的東星斑。

三文魚 VS 虹鱒

三文魚 VS 虹鱒

二零一八年,有記者發現中國內地出售的「三文魚」有超過三分之一均是淡水養殖的虹鱒魚。

由於進食帶有寄生蟲的虹鱒魚有機會令寄生蟲進入人體,因此虹鱒魚不應被當作刺身或壽司生食,大眾應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Backlash after state media reveals ‘imported’ salmon in China is rainbow trout farmed in Qinghai,
In China, rainbow trout is now salmon?(南華早報報導)

鱈魚 VS 油魚

鱈魚 VS 油魚

二零一七年,有超市把油魚充當作鱈魚售賣,
導致有市民進食有關產品後出現排油肚瀉的情況。
專家解釋,油魚含有大量難以消化的蠟酯,因此進食油魚容易令人出現腹瀉以及排出橙黃色油份的情況。
嚴重的情況下,更可引致嘔心或嘔吐。

問題根源:

海鮮欠缺清晰來歷

香港從多逹150至170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進口海鮮。

然而,不少進口香港的海鮮均未有附帶清晰的基本資料,例如品種、來源地、以及捕撈或養殖方法等。

於進口海鮮入本港的過程中,並沒有強制需要呈上入口許可證或由海鮮來源地發出的健康證書,令來歷不明的海鮮有渠道流入香港。

 

資料來源: 冷藏肉類、冰鮮肉類、冷藏家禽和冰鮮家禽進口許可證申請指引,
香港入口海產指引

你可以做甚麼?

管理不善的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往往被視為上述問題的根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作出以下行動,

減少個人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1

減少食用海鮮

減少食用海鮮的次數、數量、或種類

2

選擇環保海鮮

選擇以可持續方式捕撈或養殖得來的海鮮

環保海鮮是指在捕撈或養殖過程中相對地減低對環境影響的海鮮。環保海鮮通常有以下特點:

  • 盡量減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
  • 避免過度捕撈目標物種
  • 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或水產養殖場,關顧海洋資源的長遠健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