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陸地食到海洋

隨着全球人口激增及農作物長期失收之下,為人類供應食物的農業及畜牧業的壓力與日俱增。要保障我們未來都能有穩定的食物資源,我們必須改革現有的思維。。

以往農業耕種的革新帶領人類的文明。但現時,陸地上的農業耕種巳不能滿足全球人口的需求,因此覆蓋地球三份二表面的海洋便順理成章成為補給或取代農業耕種以滿足人類口腹之慾的重要來源。

比較起動物蛋白質,來自海洋產物的蛋白質似乎能帶給人類及環境少一點壓力及破壞。比方說,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如果漁業能恰當地經營及運作,海產不需要經過放牧(即動物在草原上採食牧草)的方式飼養,更不需要種植飼料或像畜牧業般大量使用水資源養殖;緊記,假設漁業能恰當地經營及運作。

漁業內所有持分者都能以不傷害生態的方式去捕魚時,海洋的確可以為人類提供充足的資源及食物。

偷獵者成為獵物保護人

偷獵者(這裡所指的是漁業)成為保護者此情況是否能發生無疑取決於1)漁獲以及經捕撈後品種存活於海洋的數量,2)漁獲數量是否受妥善監管及限制。可惜,現時世界上大多數漁業運作卻大相逕庭,原因是漁民往往只顧眼前這刻所捕獲的「量」而忽略了海洋長遠的健康,而海洋的健康正正亦主宰了卻大相逕庭,原因是的事業前景。

再加上世界各地複雜,甚至有些國家欠缺的海事法例,令到非法捕撈成為對海洋及漁業的未來不利的現況。非法捕撈這種慣常手法亦導致「公地悲劇」*的誕生。

但這並不等於說商業利益與環境健康不能共存。比在漁業這個領域裏,新西蘭及冰島這些國家推行的配額管理系統便印證了這是可行而有效的措施,加上強制性執行這種系統能夠實在地令漁民及海洋的未來受惠,因為系統保證海洋資源不會被過度及非法捕/盜取。

重點是,要不導致公地悲劇發生,這裡是指一網打盡或淘空海洋,在漁業運作中,便要遏止及預防過度捕撈消耗海洋資源的發生,最好的做法是首先杜絕以採掘行業搬對待海洋,而是所有漁業持分將海洋視作一個珍貴的資產,珍而重之地使用其資源。作為以環境的福祉為大前提的一份子,我們絕對有責任去保障其將來能夠健全地、蓬勃運作下去。

*公地悲劇註解:

比喻一個個體或一小撮人再在不擁有可使用資源的情況下不斷過度使用資源,而當資源被消耗盡時;這代價卻又由其他個體去承受。(可參考這篇文章

作者:Benjamin So, 香港環保海鮮聯盟主席

 

選擇環保海鮮

環保海鮮標籤指南

網店指南

餐廳指南

街市魚指南

業界資訊